释永禄

经忏是随着大乘佛教济世度人的教义而出现的,它体现了大乘佛教独到的慈悲精神和宏伟志愿。在大乘佛教传播的地区,如中国的汉传和藏传佛教地区,以及东亚的日本等国,都将经忏做为重要的佛事活动。而在泰国、斯里兰卡、缅甸等上座部佛教国家和我国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,却没有经忏这种形式。

“经忏”一词是在中国形成的,源于印度佛教中的“忏摩”。忏摩,即悔除罪过的意思。佛教传入中国后,将其音义并称,叫做“忏悔”,是佛教修心进德的一种具体形式。

忏悔之事,在原始佛教中就有了,如比丘戒律中就有专门用于忏除罪过的仪式和言句。但这里的忏悔是狭义的,其范围只限于自己。在大乘佛教中,忏悔的意义扩大了,不但能够忏悔自己过去、现在所造的罪业,乃至可以甚至应该为十方众生忏悔罪业。于是大乘佛教的修学者也就有了能够替生者祈福、为亡人超度的依据。在佛经中,有很多经典提到诵经、念佛可以为生者增福延寿、消灾免难,如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》;也可以为亡者超度,使免地狱之苦,上生天界乃至它方清净安乐的佛土,如《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》和《观无量寿佛经》等。随着这些教法和仪轨的东来,于是就有人拿着丰厚的供品来寺院,请求出家人给他们念经拜忏、消灾祈福,超度亡故的亲友。久而久之,“经忏”就流行开来了。

经忏在佛教中原是以念经、念佛为主,后来逐渐出现了一些专门的唱念仪式,并且皆是十分细致和隆重的,忏仪也愈来愈多,如《梁皇宝忏》、《慈悲三昧水忏》、《华严忏》、《地藏忏》、《万佛忏》、《大悲忏》等。

若能转念,何须我大慈大悲;
如不回头,谁替你救苦救难。

大德法師開示